烂泥湾,也有人称作为烂田湾。这座三面环山一面朝水的山洼洼,曾经踏上去是一条条深一脚的稀泥路。如今,它却在赤水河畔飘溢着诗一般的文化气息,摇曳着万家灯火的迷恋,孕育着一方水土的壮丽画卷……
人常说,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性。那个黑黑的泥湾湾,像一颗生命的种子埋在泥巴里,又似人生的希望一样,终有一天给人一种无以言明的幸福和快乐。
那个湾是茅台镇向阳村的一个绚丽角落。那儿的水,像荡悠的小河,日夜荡漾的水声,谱写着人生如梦的曲子;那里的泥,挤在鹅卵石的缝隙里,镶嵌着一颗颗亮丽的风采,在吉尼斯世界的光环上,闪烁着乡亲们那份滴淌的汗水。
我站在那里,瞅着石碑,闻着它的飘香。它仿佛从历史的明净中穿梭到大宋的繁华街道上,又像是从细雨蒙蒙的山村里记叙着宋瓷的流光异彩。
专家说:“宋代官窖,香从古来。”
其实,宋代官窖并不是一种酒,而是一种瓷器。中华瓷器在传统的发展道路上,堪称鼎盛时期的应属于宋代。那时,工艺精湛,花色品种多样,有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五大名窑。北宋时其工艺主要以淡青色、莹润温雅为主,到了南宋官窖主张单色工艺,瓷器多为青色或白色,有种极简的美,也有人说“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”。
尤其在宋理宗赵昀在位时期,他虽然晚年沉醉于酒色,但在他统治南宋的41年里,史称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。他重视瓷器,发展经济,繁荣文化,把江南地区打造成世界最富庶的地方,以至于马可波罗目睹南宋京都的繁盛景象,便在游记里写下了:"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"。
为此,瓷器工艺的发展不仅仅供于观赏,更在于它的广泛应用,方便大众的文化生活。这也是1984年7月,烂田湾这个不被世人所知的山间田野里,有了惊世之作的花香细语。泥田里,被雨水冲出来了石缸、石窖等物件。2016年,经专家三次鉴定最终确认为南宋赵昀执政时期的瓷片工艺。
这种文化散落到世间的尘埃中,成为农耕时代各种生活用具的必需。可见,南宋官窖的发展,在当时是怎样的物景繁华,怎样的坊间热闹。
对于酒,史料记载宋代有严格的“榷酒”制度,各州郡设监酒务、监酒专官,南宋也是于此。但在南宋初年,因宋金交战,国库空虚,为增加粮响,朝廷垄断了酒水行业,采取低价生产、高价卖出、牟取暴利的方式,在各地建起酒厂。同时,还关闭了一些民间作坊,禁止老百姓自家酿酒。后来,因价格昂贵、酒品劣质引起公愤,民间私自酿酒多了起来。自然,相互间向朝庭检举揭发的人也少了许多。我想,这算是一些学者为什么在烂泥湾称 “宋代官窖”在此酿酒的原因之一吧。
而那个纯贵坊,正是湾前这条赤水河的水,冲进烂泥湾里冒出的一种纯正的香气,一种文化的底蕴,一种文人的骨傲。它有大宋的豪迈,又似滴水的情怀。它把水滋润到知识的殿堂里,融入进大学生的思绪中,让他们在诗书中开花,在文学的道路上成长。为此,他们在京开展了全国高校征文活动,用一个个奖杯,盛装着纯贵坊的关怀,在涉世的沿途让大学生们拥抱着青春和明天。为此,他们又把心间的爱放在老百姓的疾苦上,让一双双粗糙的手抠着泥沙里那份生活的光亮。石头化作金钱,致富有了门道,泥湾蓬勃发展,道路宽敞亮堂。那一块块缀在墙壁上的石头,却在世间响起了幸福的掌声。
在那个有着4A级旅游景区的酒窖里,我端着一杯透明而润喉的水,望着那一层层环绕的山峦,那股红高梁酿出的味道,滴滴飘进心底,也撩拨着梦回大宋的情结……
忽然,我想起了宋理宗的诗句:"东风袅袅泛崇光,香雾空蒙月转廊。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"又思着孙锐的诗词:“秋风不为紫鲈香,适志徒劳梦水乡。惟是此生一杯酒,宦情无日不沧浪。”
我见著名作家、诗人冰峰站在那个展台前,双手拿起纯贵坊的酒。瞬间,留念的身影,在那个秋高气爽的天里,那个烂泥湾的土地上,沁入着文学的气味,一个个诗书芳香的未来,一道道清泉几亮的酒浆。
那是烂泥湾的水,一种神往心醉的水。它酝酿着作家网诗育新人的心田,也灌输着文学事业中的一种执着与志向……
作者系军旅作家 王军